北京市召开“两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北青报记者获悉,近年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医疗服务、科研创新、健康数据共享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环境。
国际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据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叶小敏介绍,“两区”建设以来,为综合示范区建设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保障。在积极扩大国际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全市国际医疗服务试点机构达到18家,北京高博国际医院正式投入运营,北京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国际医疗部扩大周末门诊服务规模。
北京市不断提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宣武医院、北京佑安医院等与国外重点大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医疗人才队伍;大力改善国际医疗服务体验,组织编写中英对照《北京市外籍患者就医指南》,118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全流程外语服务,34家三级医院在114预约挂号平台试点实现外国人新版永居证的就医注册、预约挂号。
稳步扩大健康医疗服务领域制度型开放
制定健康医疗服务领域境外职业资格清单,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及港澳台医生在京开设医疗机构;制定北京市诊所备案管理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诊所实施备案管理。大力推进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目前示范性研究型病房30家,在建及建成研究型床位4800张;规范医疗机构药事委员会制度,支持获批创新药加快临床使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干细胞等临床研究,目前已获批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14家、备案项目16项。
同时,加强临床医疗数据标准化和院际互联互通,目前110家三级医院已实现检验检查报告互通共享,100家医院实现医疗影像互通共享。推动医疗数据国际交流与合作,北京友谊医院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作为全球牵头中心发起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成为全国首个数据合规出境案例,为强化医疗健康数据出境安全管理、促进国际医疗研究合作提供了实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