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心官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全国人大代表曹清尧:进一步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村

   2024-03-06 中国日报网170
导读

中国的主要人口和幅员面积主要在农村,解决农村的贫困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重点难点依然在农村,农村医疗能力差、水平低仍然是制约因素。因

 

中国的主要人口和幅员面积主要在农村,解决农村的贫困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点。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重点难点依然在农村,农村医疗能力差、水平低仍然是制约因素。

因此,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府参事曹清尧建议,进一步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医疗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他认为,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农村医保保障水平低、参保率不断下降。2003年,我国开始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参加农民每年按人缴纳10元人民币,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10元。随着药品价格、人工费用增加、地方财政补助不到位等原因,原有缴费额度满足不了医保报销额度。此后,缴费不断上涨,现在农民每年要缴纳380元,农民觉得缴费不划算,不愿意缴纳医保费用,甚至是这个月得了病,再马上交钱参保,下个月住院报销,失去了医保“众筹共享”的意义,“新农合”医保体系很难维系。

国家对乡村卫生资源的投入少,优质医疗卫生机构和高层次医生不断聚集城市。截至2020年,全国三级医院2996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580家,基本集中在地级市以上大城市;全国3万个乡镇设立卫生院3.6万家,床位数占全国医疗机构的17.9%;全国50.9万个行政村设立卫生室60.9万个。大中城市三级医院越建越多,甚至很多城市把建设三甲医院作为政府标志性政绩工程,而乡镇卫生院不但没有加强,反而不断合并、关闭,2010年全国乡镇卫生院3.8万家、村卫生室64.8万个,10年分别减少了5.3%和6.0%。

乡镇卫生院主业偏离。目前乡镇卫生院很大精力集中在公共卫生管理,负责填报大量市县卫生系统报表。建立医共体后,不是市县医院医疗资源下沉,而主要是通过乡镇卫生院收住病人后向上级医院转院。孳生“小病大看,小病大医”。

基层民营医疗机构生存困难。2020年,全国有乡镇民营医疗机构506家,大多数因为政策不公平生存困难。助理执业医生在乡镇公立医院有处方权,而在民营医院没有处方权;执业医生在公立卫生院可以执业三个科,在民营医院职能执业一个科;公立乡镇卫生院参与医共体后,可以全额纳入医保统筹,而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单独限定医保额度。云南省新平县鑫垚医院是原乡镇卫生院,乡镇合并后医院随之改制民营,由于各种政策不公平导致停业,2022年政府拖欠的医保统筹费至今都没有拨付。

为此,他建议更加严格规定医共体内市县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时间,乡镇卫生院要严格考核病床住院率,规范乡镇卫生院收治转院,鼓励乡镇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鼓励中医药发展,传播中医药知识,更好为群众健康服务。推动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如针灸、艾灸、二十四节气康复疗养等纳入医保,把精力放在治未病,防止小病拖大、小病大治,减轻群众负担。

一、抓紧落实医共体的初衷,将市县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共体下沉,要明确市县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时间,考核乡镇卫生院病床住院率,而不是考核和奖励乡镇卫生院收治转院。

二、鼓励乡镇民营医院发展,对乡镇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执业医生资格、执业科数、医保报销额度、药品采购平台等实行同等政策。

三、将传统医疗纳入医保范围。充分挖掘各地民间偏方特技,允许从事传统医疗的医生在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坐堂看诊,允许民营传统医疗门诊和住院治疗,如针灸、艾灸、拔罐、按摩、二十四节气康复调养等纳入医保范围,把精力放在治未病,防止小病拖大、小病大治。

四、将保健养生文化传播和普及作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农村人口前三位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大多与生活方式、保健知识有关,可以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传统医疗家庭健康培训,既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新农合压力,更有利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医疗文化。(中国日报重庆记者站 谭英姿)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ylcymh.cn/news/show-491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广东龙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10284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