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西子湖畔根深叶茂的古树,浙江医院七十载砥砺前行的长河中,重症医学如同那坚韧的根须,默默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在ICU,这个与死神赛跑的战场,每一次成功的救治如同一场生命的“奇迹”。1988年,浙江省内有了首批ICU(危重症监护中心),浙江省重症医学的中心地位,开始在浙江医院确立。
自2016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战略部署以来,浙江医院先后派出常驻和柔性援疆专家近30人次。浙江医院重症医学中心首席顾问严静教授先后七次带队赴疆,当时团队在医院角落找到一台被“冷落”的设备,只因当地医护缺乏操作技能,一直未被启动。如何让机器“开”起来,需要解决团队的“软”实力。
2018年,浙江医院与相距4600公里的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立长期帮扶关系,“以院包科”,将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等先进技术经验通过“输血、造血”,根植于边疆地区。
汪月奔是浙江医院第四批援疆专家,去年5月,他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任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他此次援疆的主要任务,是填补当地一项重症医学技术的“空白”——人工膜肺氧合技术(ECMO)。
医院供图 浙江医院灵隐院区
一路“狂飙”的转运
“对于特别危重的患者来说,ECMO是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险。”在此之前从未开展过此项手术技术的南疆来说,首当其冲是要建立起这样一支应急队伍。经历四五个月制度流程和人员架构,对阿克苏地区医护人员进行理论与实操培训,建立起辐射周边七县两市的联络通道。
没想到的是,南疆第一台远距离转运,便上演了生死时速。
新疆的面积,相当于15-16个浙江省,下级医院整体重症救治能力较弱,病人上转面临诸多挑战,远距离长时间的转运就是一大风险。
今年4月,库尔班大叔发生心脏骤停,汪月奔接到阿克苏市新和县医院求助,亟需生命支持。在当地县医院已经进行一轮心肺复苏,尽管心跳回来了,但是血压需要靠大剂量升压药物才能勉强维持。
汪月奔带领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在当地医院经过穿刺置管、管道预充、连接体外循环管路及人工膜一系列流程,ECMO顺利运转起来,大叔的生命通道成功被打通。
上机只是第一步,库尔班大叔还需“连人带机”经过长达200多公里的转运,返回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进行心脏介入手术,长距离的转运让团队丝毫不敢松懈。
术后大叔被转入重症病房,ECMO术后的管理同样重要,需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每日清晨交班伊始,团队便迅速进入状态,细致梳理问题,明确目标,以此为指导展开细致入微的工作。为了加强与当地医护的沟通协作,他们还组建了工作群。如今,大叔已成功脱机康复,顺利出院。